2014年3月6日,广州市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市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的通知(即穗府[2014]10号文),推出《关于加强我市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广州市户口迁入管理办法》、《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等“1+3”文件体系,正式确立了广州市未来5年的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政策,即“广州户籍新政·2014”。
新政一出,舆论哗然。批评者认为,新政明松暗紧,积分考核指标单一片面化,入户名额没有实现突破;引进人才类虽然门槛有所放宽,但附加了太多犹如裹脚布般的条件,依然缺乏资源掌控者对于城市移民应有的尊重和诚意。支持者则认为,新政既符合了中央的精神,又兼顾到了广州的客观情况;既突破了以往对于夫妻双方需同时满足条件的限制,又坚守了一个城市的资源分配的底线。也有不少人担忧,户籍政策一旦开放,城市移民大量涌入,本地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小孩学位、养老退休金等问题,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有人甚至因此在网络上组织联盟,以各种形式表达“文化”不满和抗议“入侵”。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户籍是一个神奇的制度。自1958年公安部颁布户口登记条例以来,户籍就像一个紧箍咒,套牢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最初是为了严格限制人口迁徙,保证充足的农业生产力以支持城市工业化战略。改革开放特别是2003年以后,人口的迁徙从人身层面基本实现了自由,但是户籍又被赋予了时代新使命——新政万金油,哪里痒了擦哪里。户籍,被用来保障既得者的利益,顺便怜悯着后来者。不管什么政策调整,但凡涉及到资源分配,都会祭出这面旗。学位不够?户籍小孩优先!高考招生?户籍生源优先!退休待遇,户籍老人优先!买房限购?户籍家庭优先!买车限牌?户籍司机优先!照此“户籍思维”,也许有一天,广州人喝早茶,也得要带着户口本排队。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户籍政策绑架了民众的奶酪,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点小小的变革都必然会引来各方的关注和议论。
当然,每一方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意见表达相左甚至相冲突也实属正常。我们所要检讨的是,政府作为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方,本应该积极搭建共商平台,倾听各方诉求,从而形成统一均衡的发展目标和策略。然而,本次户籍新政从酝酿到出台,历时一年多。原定2013年施行的方案还因故流产,饱受非议的积分入户旧政被迫延长一年。时间久点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毕竟户籍制度改革事关民生之最,理所当然应该慎重。但遗憾的是,新政公布后,似乎没有一方能够接受。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缺乏调研,闭门造车;只有领导意志,没有民意参与。而所谓的公众意见征求,更多的只是程序履行和略表姿态,真正的利益相关方,比如1600多万的城市移民和本地居民,其声音和表达却很难被认真倾听。2013年相关部门曾组织过一次已经成功积分入户人员的座谈会,一些代表准备了很多建议希望可以交流,但是负责人只字不谈政策,只做新申报系统的功能介绍和使用说明。
实际上,这已不是第一次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早在2003年广州市就出台了“穗府[2003]72号文”,并以此奠定了过去十年广州户籍制度的基石。期间也有过调整和新政,特别是2010年推出“积分入户”,形成“广东模式”,引起全国关注。但不管是“穗府[2003]72号文”,还是“积分入户”,还是现如今的“穗府[2014]10号文”,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质还是一脉相承,一直跳不出“户籍思维”的怪圈。在现实意义下,户籍制度当初的意图早已不复存在。它是一瓶“万金油”,是政策制定者把玩的棋子,不停地在各种政府缺位的领域涂擦和修补着。它也成为既得利益者的“遮羞布”,继续维护着残酷竞争下的那点不值钱的尊严。因为谁都明白,830多万的城市移民就在广州,不管你政策开放与否。830多万只身影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打造了CBD,拓宽了市政路,增加了就业,创造了财富,发展了文化,便利了生活。城市移民和本地居民一起,早已相互融合不可分割。他们在广州安家,也有儿女,也需要赡养父母,也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更需要被尊重。我们是假装看不见?还是围追堵截?还是积极引导?不仅仅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也同样考验着一个城市的良知。
这次广州的户籍新政,特别提到要完善面向城市移民的公共服务政策,加大财政和行政资源投入,扩大覆盖面,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保障、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逐步提高城市移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与过去相比,这一点进步非常之大,应该予以表扬。但我们更需要强调,若只有文件精神而没有配套的制度性安排,那从政策出台到落地执行,将会有一段难以跨越的鸿沟。特别是如此三寸金莲的小碎步,不仅距离目标太遥远,还容易摔跤,伤了自己。作为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广州应该放下特大城市的包袱,再大胆一点,步子再大一点,最好是能够一步到位。
是时候该说再见了!我们应该彻底摒弃“户籍思维”,消除二元分化,全面施行“公共服务”,以人为本。让每一位城市移民在倾情付出之后,都能得到接纳与尊重,没有障碍地实现融入,提升归属感;让每一位本地居民在见证城市变迁的同时,也可以一起成长,分享发展成果;让每一位在广州生活的人们,都能健康幸福,安居乐业。这才应该是我们户籍新政的目标,也是出路。
(余梁:户口网创始人,广州森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
《广州民盟》201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