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日公布中考改革细则,明确要求各地要继续推进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实行“全科开考”,大幅减少加分项目,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将会取消。

 

这份名为《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招生录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哪些地市进行试点由各省市自己确定。

 

“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务,包括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据了解,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这位负责人表示,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全科开考”  考试成绩有条件地区可用“等级”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为“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意见》要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都要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

 

相关负责人解释,由于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学生必须参加所有科目考试,而且都要达到“合格”。可以选择的只是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科目外的其他“录取计分科目”,没有选择的科目也不能“不学”、“不考”。为了防止出现偏科,学生在选择录取计分科目时,要做到文理兼顾,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

 

考哪些?
2001年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显示,初中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历史与社会(或选用历史、地理)、科学(或选用生物、物理、化学)、思想品德、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全科开考”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意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设计:考试内容、成绩呈现方式,以及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

 

《意见》要求,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的考查。

 

考试成绩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

 

招生录取:全科开考、部分计分  

在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意见》要求,在语文、数学、外语3科以及体育科目之外做到文理兼顾、负担适度,不是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没有纳入总成绩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意见》强调,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各地可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按照要求,综合改革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各省(区、市)要选择有条件的地市学习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根据《意见》,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可以继续按照现行的招生录取方式进行招生。哪些地市进行试点由自己确定。

 

大幅减少加分项目

这次《意见》明确提出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将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此外,各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