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强总理在广东考察时两提包容性发展,“必须改善农民工、城市困难群体生活条件,努力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他们纵向流动提供公平机会,让他们生活有希望,奋斗有回报”,受到舆论高度关注。
诚然,国家或者城市的竞争力,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利用成为资源自由交流的中枢,汇聚全球性的资源。在全球近现代国家发展历史上,移民往往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国家如此,城市亦如此。“最包容的城市”、“最难区分富人与穷人的城市,打工仔跟亿万富豪打扮一样,都是T恤短裤吃大排档”、“千年商埠口岸,民风温和宽容,重契约守规矩”……今年初,一系列关于广州的网帖被网友热转,多数突出了广州包容的城市性格。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不是她的经济如何发达、科技如何进步,而在于她的胸襟与气度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故作姿态,不是偶一为之的应景作秀。
践行包容理念,不仅需要根植心底的平等意识,更需要体现公平的保障制度。在这一点上,广州的作为有目共睹。
南方日报记者 张西陆
A
多元政策
为各类人才提供畅通入户通道
在芳村桥东小区公交站,李会成挥舞着刚买的一份报纸跟记者打招呼,一副“老广州”的派头。实际上,在他人生56年的时间里,有54年他的身份是农民。
一直以来,户籍制度被视作农业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之一。而珠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积分入户”制度,一度被誉为突破“外来工当地入户瓶颈”的重要举措。
上世纪90年代初,广西蒙山县的李会成只身一人来到荔湾区环境卫生车队工作。1994年,妻子也来穗做垃圾装运工。当时两人每月挣两三百元,蜗居在11平方米的宿舍里,一过就是7年。
2010年11月起,广州开始实施积分入户政策。听说外来农民工可以通过积分入户广州,李会成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由于工作出色,在入户时仅“荣誉”一项就助李会成拿到180分。最终,他以318分的最高分成为3000个入户者中的“积分状元”。2011年至2012年,跟李会成一样成功落户广州的共有6000人。
拿到广州户口,李会成觉得最大的改变是医保、社保都享受到了市民待遇。现在,李会成每月交50多元医保,平时有些小毛病,门诊也能报销一两百元,住院报销的比例也有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城镇打工的2.6亿务工人员中,真正在城市购房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务工人员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这些人员进城务工后,不仅买不起房,也无法享受城市户籍人口的各项福利,最终很难在城市扎根,甚至还会回流农村。
“积分入户制度正是这样一个通道,帮助希望留在城市里的流动人口入户城市,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对于不想留在一个城市的人,只是希望获得均等公共服务的流动人口,就给其平等的公共服务。”广东积分入户设计者、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梓桢表示。
2014年7月底,广州出台《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实施条例》,改革积分入户政策。当年的积分入户申请者通过文化程度、技术能力、职业资格或职业工种、社会服务、纳税共5项指标,累计总积分满60分,即可达广州入户门槛,比过去11大项明显减少。此外,具备积分制入户申请资格后,只需比拼在本市缴纳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参保时间长短。
南方日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发现,广州入户门槛相比北京、上海较宽松,但比同样实行积分入户的深圳要严格。而积分制入户从过去“按分排名”,到如今以累计缴纳社会医疗保险时间长短排序,意在为长期在穗有稳定工作,但学历、技能资格证尚未达到人才引进等迁入条件人员入户打开通道。
积分入户只是广州入户政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去年3月,广州市政府发布了广州市人口调控和入户政策“1+3”文件,文件分别为《关于加强广州市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的意见》以及《广州市户口迁入管理规定》、《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办法》等3大配套文件。
“1+3”文件不仅放宽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年龄门槛,也为一线人员开辟入户的新通道,而其中变动最大的是广州对城市发展缺口较大的高技能人才、特殊专长人才、艰苦行业一线从业人员、重点项目发展急需人才等,进一步加大了入户政策倾斜力度。
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0日,2014年广州市人才引进入户共受理申请6093份,现审批通过4852份,共5998人(含随迁家属),共接收非广州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45209人。“加上通过积分入户渠道入户的数量,2014年度广州新增了5万多‘新广州人’。”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市场处副处长江峰说。
B
兼容并包
“梧桐树”迎来“金凤凰”
广州的包容,不单体现在对务工人员身上,她的兼容并蓄更是让千年商都这一美名得以流传。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敏在受访时回忆,21年前他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想着“东南西北中,发财在广东”,就和几个同学在广州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落户广州科技街。他深信,广州比较包容,创业成功几率会更高些。
作为全国最大的饰品连锁企业——广东哎呀呀饰品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国富谈起创业经历时,对自己当初果断地决定将总部从佛山搬来广州感到幸运。
“哎呀呀是在佛山成立的,但是我们在2005年毅然把公司的总部搬到了广州。那时,我们家里人和公司的人还很不理解。”叶国富告诉记者,“当时哎呀呀在佛山的饰品项目办得很火,可我们考虑到多个因素,比如说城市形象方面、城市竞争力方面、城市的地理位置方面等广州更有优势,所以就决定搬到广州。”
叶国富回忆道:“来到广州后,尽管磕碰难免,但广州确实帮助我们事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们的产品商、供货商、合作伙伴都在广州,企业这几年总体发展很快,维持着30%到50%的年增长率”。
对比北京和上海,叶国富认为,广州首先交通十分便利,与外省的对接也快捷,信息交流的渠道多,这对于创业者的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并且,相对于北京和上海,广州的物价低很多,相应的,广州的劳动力成本也低很多。“所以我觉得,广州是市场经济下创业者的天堂”。
事实上,北京和上海创业门槛较高,也是不少创业者的共识。“几百万元都没项目可找。这与三个城市的分工有关,像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强调金融和国际化,广州在我看来是‘做实体、做实事’。”
叶国富觉得,“广州适合实实在在地做生意。因此,面对创业门槛高、劳动力成本高、物价高的现实,我认为,北京、上海更适合‘二次创业’。而广州最适合创业和中小企业生长。”
回望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对外来创新人才给予大力支持。“这些年来广州的创新环境用几个翻天覆地来形容都不为过。”袁志敏说,当年他们公司只有4个人,到今天已经吸引130多位博士,600多位硕士聚集在广州进行创新。
不少海归创业者表示,与其他城市相比,广州的优势在于:一是在许多与消费者关系紧密的产业,如电子、移动互联网、环保、医药等产业领域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能够支撑相关领域的创新企业成长;二是高教资源集中,能找到公司发展需要的人才。广州还有两个城市特点非常吸引他们,一是城市个性,即包容度,二是城市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相对于华北、华东城市要好,比较宜居。
1月26日至27日,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广州调研时强调,广州要秉承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精神,努力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环境,成为吸引人才的高地、人才创新创业的福地。
“广州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尊重人才、渴求人才、需要人才。”在广州市召开的第三批“121人才梯队工程”后备人才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座谈会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秦对广州高层次人才寄予殷切期望。
杨秦说,2015年将是广州大改革与大调整全面展开的一年。借助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一轮动力,广州在积极探索寻找产业升级和人才优化“匹配”的方程式。
这是期许,更是要求。广州拿什么抢占人才制高点?或许,包容的城市个性,将是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元素。
C
创新模式
将另一半广州人纳入服务体系
“从广州城市角度而言,他们的入户也解决了城市对一批技能人才的需求。”广州本土草根政策实践的行业资深咨询顾问余梁利用自己对广州乃至广东户籍政策变化深入了解,创办户口网,为需入户广州人员提供服务咨询。
在余梁看来,最新制定的广州户籍政策,其实是一个充分考虑后的制度设计,即考虑到城市对户籍人口的承载能力,也考虑到解决城市最需要人才的接纳,“制度首先解决城市需要人员的户籍问题,这类人员拥有高学历、高层次、高技能,他们可通过人才入户途径入户,名额宽松。而长期在穗工作、贡献的普通外来工可通过积分制入户,名额固定,但能解决该人群的存量户籍问题。”
事实上,户籍一直是横亘在外来人口融入城市进程中的一道难题。城市移民希望获得一张广州户口,多因为户籍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背后是医疗、社保、养老等方方面面的保障与福利……一张户口纸上承载太多附加值。
广州注重和关注“另一半”广州人的生活境况,也全力将“另一半”广州人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去年出台的“1+3”文件,特别提到要完善面向城市移民的公共服务政策,加大财政与行政资源投入,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保障、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逐步提高城市移民的公共服务水平。
在流动人口结构、诉求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海纳百川的广州对城市移民正在探索摆脱单纯的管理模式,转而迈进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资源有效融合的服务管理体制。
在这一大背景下,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诞生了。2014年1月28日上午,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低调挂牌成立。这也是全国副省级省会城市中首个设立的市级外来人员服务管理机构。
“全市700万来穗人员,从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家。”时任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局长陈绍康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强基层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同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改进服务中加强管理,构建实有人口一体化服务管理格局。”鉴于此,设立市来穗局是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需要。
包容的广州继续以她特有的方式迎接四方来客。近几年,针对城市移民的服务管理理念和措施也不断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持续得到强化。目前,广州建立了166个街(镇)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及1029个社区(村)服务站。
更重要的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广州不仅制定实施来穗人员积分制入户办法,多渠道解决来穗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也将把本市各类学校全日制就读的来穗人员子女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将非广州市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还将来穗人员纳入救助范围。
“城市福利”也逐步覆盖来穗人员。如为来穗人员结核病人提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11种疫苗;符合条件的来穗人员即可领取养老金;推广在出租屋密集、来穗人员超过2000名的社区或雇用超过200名来穗人员的厂企设立服务站,为来穗人员免费提供就业、房屋租赁、计生、文娱等服务项目。
开放广州,市来穗局自然肩负重任。接下来,市来穗局的重要工作,就是要用好宏观政策抓手,整合资源,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深化服务,拓宽来穗人员融入广州的渠道,研究出台惠及来穗人员的政策措施,深化居住证功能,使来穗人员逐步享受同城化待遇,不断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
■特写
暨大首位女博士纪宗安“我为身在这样的环境而庆幸”
“江苏15年、西安15年,在广州,我足足生活了近30年。”暨南大学原副校长纪宗安向记者讲述着她留在广州生活的感触,最让她称赞的是这里的包容氛围。
纪宗安是暨南大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博士,1988年博士毕业后,她推掉了北京、西安、成都等地的工作邀约,毅然和丈夫留在广州,“良好的治学环境和包容的氛围是我工作的必要条件,我为自己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而感到庆幸”。
有“北大精神”的地方是幸福的
1985年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夕,那是纪宗安第二次来穗。那时改革开放已在广东先行。当年,她考取了暨南大学朱杰勤教授的博士,成为暨大招收的第一位女博士,主攻中外关系史方向。
1988年博士毕业时,纪宗安有四个选择:北京是纪宗安的丈夫的故乡,且北京中华书局已同意聘用她,这份工作颇有吸引力;西安是纪宗安的父母所在地,读博士前曾聘用她的西北大学一直希望她能回去工作;成都则是纪宗安的先生工作的城市,而且四川大学也同意聘用她;相对于其它城市“亲情+工作”两者兼备的优势,广州有的只是暨大的留校邀约,但广州自由开放的氛围却深深吸引着纪宗安。
最终帮纪宗安下定决心留在广州的是她丈夫设计的一个“评定量表”,两人分别就四地的工资收入、子女教育、居住环境、事业发展等要素打分,最终广州得了最高分。“二十多年过来了,证明我们的选择没错。”纪宗安如是说。
“一个老师专注学问,不受形式上的东西所累是幸福的。而广州正是这样一个地方。”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纪宗安多次提到北大精神,她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仅是老师、学生专注学术的保障,更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生活氛围。
“广州是一个包容的现代社会”
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相比,纪宗安对其他话题似乎不算健谈,但从她简单的言语中依然可以读出她对“包容”的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包容。比如,我在广州生活、购物、饮食,多样化的种类构成了繁荣的景象却没有带来隔阂,我在这里可以买到各地特色的好东西,北京有王府井,广州同样也有。”
此外,纪宗安还说到,刚来广州粤语交流是障碍,靠看粤语频道慢慢学习。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到广州,人们的语言沟通已经不是问题,就连学校附近菜市场的老太太都能用普通话无障碍交流了。
在纪宗安眼中,包容正是广州文化的魅力所在,“在广州,基本不会有人对你穿什么评头论足。我刚来广州时,看到有老教师穿着塑料凉鞋和洗旧发白的制服站在讲台上,并不引起别人的关注甚至异议。我很喜欢这样的文化,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没有人去议论,自己也不用在衣着上花心思。广州更像是一个完善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趋于简单,不让人为一些琐事感到烦心劳累。”张西陆
■记者手记
开放包容已深入广州骨髓
一座建城两千余年的南中国大都会,既古老又时尚。她的肩上,曾经背负着历史的光荣与沉重,又不时装载进新的时尚和活力;很老,又很年轻;很传统,又很新潮;很驳杂,又很纯真,这就是广州。
包容,是千百年来流淌于广州城中最深层的血液。广州之所谓为“广”州,就应是包罗万象、海纳百川,若非如此,不足为“广”。
追根溯源,包容开放早已深入广州之骨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广州有着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加之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会,使其天然具有强大的包容气度,接受能力强。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元素共冶一炉,整合出岭南民俗千姿百态的多元品格,形成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
广州能包容,这是由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决定的。但在包容的基础上,让不同的特质交融,这更是广州最宝贵的特质。有着这种宽广与包容的底气,广州处事淡定,不排外,不自傲,求同存异。
广州的包容,能给你一个足够宽阔的舞台,开创一番事业。于是乎,当你穿行在商机无限的十三行、一德路、三元里、小北路……能听到潮汕话、客家话、闽南语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话音,以及英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等世界语言。即便你不是老广,也不会有客在异乡的感觉。而在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千年商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纳世界各地的人们。
在一座城市里生活久了,在不经意间也会被这个城市的气质所吸引,继而被同化。在广州,你可以选择在珠江新城密集的写字楼里节奏急速地“搏杀”;也可以选择在老西关晨早读报,赏一曲南国红豆,于人声鼎沸的茶楼内叹“一盅两件”。
不管你是土生土长的老广、五湖四海的新移民,还是暂住寄居者,在广州无须矫情做作,也不必过度迁就,各有各的活法,各自各精彩。正是这种独特的生活态度,让越来越多的人甘愿“不辞长作岭南人”。张西陆
来源: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3/26/content_7411872.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