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清洁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显现:“2010年第六次人员普查时,新生代流动人
口已经超过流动人口半数,总量达1.18亿。全国活动人员动态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流动人员的平均年
纪约为28岁,他们外出年纪更轻,活动间隔更长,活动缘由更趋多元,也更青睐大城市。在有志愿落户
城市的新生代活动人员中,超越七成期望落户大城市。”
此番户籍变革的方针,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根本建立新式户籍制度。变革的实
践进程终究怎么?《眺望东方周刊》经过整理中国内地27个省会城市的最新落户方针,试图“测量”出
各个城市设置落户门槛的“尺度”,并探求影响当地落户方针的因素。
高低落差
全国省会城市落户门槛排行榜
在落户门槛高低排行中,广州位居首位
户口,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事事与之相关,被视为“中国一证件”。新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形成
于计划经济时代,对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调控人口流动作用巨大,但在经济与体制的双重转轨下,这
一制度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过去30年,我国对户籍制度多次改革,但改革的速度与公众期盼仍有
不小的距离。
省会中广州、杭州、西安落户门槛高
过去30年,从中央到地方,新出台的实质性城市落户政策并不少,开辟了多条城市落户渠道,并放
宽了某些渠道的落户条件,如新生儿可随母或父落户、购房落户,城市落户从以指标控制为主转向以准
入条件控制为主,在某些大城市以居住证代替暂住证并将居住证与常住户口接轨等。
尤其是近几年,地方版的户籍新政不断出台,各地差别化的落户政策相继落地,呈现出地区差异。
一般而言,城市入户渠道分为投资、就业、家庭团聚、特殊贡献和其他渠道等。由于家庭团聚、特
殊贡献和其他渠道,在各地入户政策的差别不大,且涉及人数较少,因此本刊在分析各地落户政策上,
重点只关注前两个渠道:投资和就业。
(来源:网易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