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国家居住证政策,建立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的积分制度的建议

余梁

户口网创始人、户籍专家

案由

 

2016年1月1日国家正式全面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这是中国弘扬社会公平正义、提振经济的重大国策。广州作为特大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已经超过700万,很多人在广州工作生活多年,为广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本地户籍市民一样,他们有着小孩读书、老人赡养、看病报销、退休保障等基本需求。《条例》要求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为切实贯彻中央政策,广州市重新调整积分政策以及公共服务政策势在必行。当前积分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积分政策单一,积分体系不兼容,政出多门,公共服务难言便民。

广州入户政策由发改委统筹计划,人社、民政、公安、来穗局按类别分别负责实施,其中人社局负责人才类入户,来穗局负责积分入户。教育局将积分入学标准制订、实施下放到区,部分区实行部分区不实行,区与区之间积分不共享。如同样是计划生育证明,各部门要求的内容和格式均不相同。受制于部门、区域间的“信息孤岛”,人才引进材料不能申请积分入户,积分入户材料不适用于积分入学。如果积分入户申请不成功,申请人还需为积分入学重新准备一套复杂的证明材料,再走一遍繁琐的申报程序。

 

积分政策单一。除入户外,小孩入学等许多公共服务不在其中。根据户口网提供的调查数据,广州市入户申请人群中,85%是为小孩读书,40%受访者不愿意放弃老家户籍和权益,35%表示并不喜欢在广州长期定居。如果不是为了小孩入读公办学校,参加中考和高考,广州的积分入户申请人数会陡减。在户籍和公共服务捆绑的政策体制下,单一的积分入户政策必然给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增加户籍人口压力。

 

二、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非户籍人员不能公平享受均等公共服务。

一个城市的人口和人才政策,应该是系统工程,既要符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要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既要提供入户通道,也要加强公共服务配套;既能把人请进来,也能方便人们自由流出。广州在常住人口规模扩大后,没有相应地增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配套投入,导致目前广州市各种公共资源的稀缺和拥堵。如公共学位不足,许多外来工子弟要不成为留守儿童,要不花钱入读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安全问题甚忧,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三、政策制定缺乏公众参与,政策宣传、服务广泛性不足。

积分政策是重大民生问题,与广州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息息相关。调研时发现,广州市的积分入户和积分入学政策,制定与修订过程中未征求社会各界,尤其是吸纳了大量是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及普通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及其员工的意见;后续政策宣传多通过政府网,政策咨询、解读等宣传、服务不足,问题申诉救济渠道不多。

 

建议

 

一、推行居住证积分制度,建立“大积分”政策,分层次满足需求。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是人力资源利用的理性选择,也将减轻城市未来养老负担,给人口自由流动带来便利。上海是居住证积分制度的先行者,早在前几年就已经推行。广州市可以借鉴学习上海的居住证积分制度,以及深圳的“大积分”制度,将人才引进、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等政策合并,用统一政策分层次满足城市新移民的入户、入学、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不同需求,促成户籍和公共服务的解绑。满足稳定就业、稳定居住的申请人可以申请居住证,持有居住证即可根据条件积分,满足相应分数可以享受相应待遇,以调动非户籍常住人口主动登记积极性,还人口流动自主性,有效地将在广州无生存能力的人员分流出去,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节约城市的运行成本。

 

二、创新管理和服务体制,实现部门联动,破除“信息孤岛”。人口管理和服务,涉及到户籍、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计生、安全等方方面面,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部门间的政策联动,彻底破除“信息孤岛”。建议由发改委制定政策,总体协调,相关部门具体实施,采用一套政策一套标准一套流程一套服务,简化程序,有效地服务群众。

 

三、加大人均财政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匹配常住人口规模。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加大人均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提高非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公立学校学位不足的情况下,积极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利用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义务教育,同时大力促进教育质量均衡。

 

四、完善政策制订程序,破除中小企业政策盲区,广泛宣传,多渠道地服务于非户籍常住人口。取政于民,才能得力于民。广泛征询专家、社会各界、中小企业主、企业员工意见,科学地统计、测算城市人口容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财政投入,建立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居住证积分政策、基本公共服务政策、问题申诉救济制度。完善服务流程,多渠道地提供详尽的政策解读、政策指引和链接支持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广泛贴近基层、良友助手、沟通顺畅的优势,送政策、服务进社区、园区、企业,答疑解惑,反馈信息。